福建是“两山”理念的孕育地和实践地,1997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三明常口村调研时就曾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今年来,永春法院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资源审判职能,持续擦亮生态司法保护工作品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与文化遗产”一体化保护,助力描绘出一副山水林田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的绿色永春画卷。
深耕“绿色审判”,守护青山林海
“被告人自愿签订补植复绿协议,积极缴纳生态修复金,酌情予以从轻处罚……”2022年6月,永春法院生态司法保护巡回法庭深入下洋镇涂山村,以巡回审判方式公开开庭审理涂某失火案。
去年2月,63岁的涂某在自家田里烧枯枝时不慎引发森林火灾,烧毁林地38亩。考虑到涂某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且近年来因不安全用火导致森林火灾的情形时有发生,主审法官决定前往案发地就地开庭审理该案,以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经审理,永春法院认为涂某在失火后能积极进行扑救,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愿履行补植复绿等生态修复义务,决定对其予以从轻处罚,依法适用缓刑。
“今天一场现场宣判,效果胜过我们平时提醒百遍!”参加庭审观摩的当地镇村干部纷纷表示。
办理生态刑事案件,预防是关键、修复是重点。永春法院坚持预防为主、惩防一体,积极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探索推行“山水林田”等领域的生态司法保护和修复模式。今年来,审结滥伐、失火、危害珍贵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5件5人,发出补植复绿令、管护令5份,补植复绿山林70余亩。
在严格依法惩治之外,永春法院注重以巡回审判、送法进乡村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法治宣传活动,着力引导人民群众提升生态环保法治理念。多方努力下,永春县生态环境犯罪始终保持低位运行态势,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成效明显。
打造“绿色平台”,守住最美湿地
5月30日,一场精彩的讲座在永春桃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上演。永春法院行政与生态环境审判庭副庭长陈艳虹应邀为林业水利、生态环境等湿地保护相关职能部门开设专题讲座,系统解读《湿地保护法》出台的背景、施行的意义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将近一个小时的讲座,现场的参会人员听得津津有味。
永春法院设立全省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巡回法庭后,持续深耕桃溪湿地生态司法保护,不断创新和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司法与行政协同保护机制。先后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出台《关于共同推进永春桃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司法保护的工作意见》;与公安、检察、林业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建立联动办案机制,召开联席会议2场,开展联合巡护5次,举行业务讨论交流活动7场次,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筑牢“绿色屏障”,守牢耕地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平衡好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以最严格法治保护耕地,司法责无旁贷。
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永春法院联合永春县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在永春香都广场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的普法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干警结合实际案例向群众宣传普及我国耕地资源国策国情和耕地管理法律法规,对群众咨询的有关土地承包流转、宅基地审批等具体法律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引导群众进一步提升保护耕地和依法依规用地意识。
为进一步加大耕地司法保护力度,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行为,永春法院与自然资源局等部门联合建立耕地保护协作机制,强化土地行政执法与司法协调联动。近年来,共审结非法占用农用地刑事犯罪2件,准予强制执行涉农用地非诉执行案件245件,有力保护农用地390余亩、基本农田80余亩,耕地司法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延伸“绿色服务”,守护千年非遗
“有了法院的法律保护,我们更有底气了!”福建省漆艺大师、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志煌激动地说。
6月10日,永春法院在“中国漆艺之乡”、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漆篮”传统漆艺传承集聚地——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揭牌成立“永春县人民法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工作联络点”。这是永春法院延伸生态审判职能,以司法助力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扎实举措。
今年来,永春法院积极构建“生态+文态”一体化保护机制,依托生态案件“四合一”归口审判模式,开设涉非遗保护案件“绿色通道”,实行专业化、集约化、高效化审理,不断提高审判质效。主动加强与非遗保护职能部门沟通联络,探索建立行政措施与司法措施相结合的长效保护机制,使文化遗产得到永久性的保护。在永春香制品同业公会设立法官工作室,邀请代表性传承人担任特邀调解员,构建和完善涉非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让司法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更大作为。